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服务贸易竞争力)
发布时间 : 2023-06-29 03:46:18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而且这项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如教育服务、文化和体育等服务出口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就对外经贸而言,单纯依靠扩大货物贸易规模的外延式增长策略日益受到资源和贸易壁垒的制约,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不仅有利于提高货物贸易的出口效益,而且能够开辟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天地。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以产品为基础的竞争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转变,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服务贸易成为国际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国际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IT)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签订,一方面标志着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商家关注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也是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发达国家瓜分世界服务商品市场的开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商品和服务市场也将逐渐对外开放。在服务贸易问题上,我们虽然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是不能消极防御,坐失良机。而应该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积极参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
[2] 贾东霞.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邓仕燕.浅谈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研究目标、内容:通过相关指标的比较,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来解决。
关键问题:通过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份额及其排序、增长速度、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三个方面,与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家展开了全面的比较,得出的国际比较结论。
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是中国调整对外贸易出口战略、转变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先对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份额及其排序、增长速度、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三个方面,与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家展开了全面的比较,指出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弱,出口行业结构不够合理,但增长速度较快。最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出发提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研究方法:借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充分搜集文献、创意产业集群化等资料。对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延伸,最后得出结论。
文献调查:借助数据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有关服务贸易最新的资料,为提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打下基础。
研究步骤:通过对大量服务贸易竞争力资料的研究、分析,对前人相关理论的归纳、类推,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2] 贾东霞.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甄燕京.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问题浅析[J].经济论坛,2008.
[4] 邓仕燕.浅谈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
[7] 黄毅.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两条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07.
[8] 庄丽娟.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摘要: 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是中国调整对外贸易出口战略、转变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先对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份额及其排序、增长速度、贸易竞争系数三个方面,与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家展开了全面的比较,指出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弱,出口行业结构不够合理,但增长速度较快。最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出发提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86年至2010年,中欧体育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7.1%,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多。但中国服务贸易还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货物贸易已居世界第3位,服务贸易仅居第7位。中国外贸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离不开服务贸易的大力发展。
本文先分析服务贸易现状,然后拟通过最新的数据资料衡量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地位。2010年,全球服务贸易额53300亿美元,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或地区)有16个,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西班牙、荷兰、爱尔兰、印度、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比利时、中国香港。这16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总额为3545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66.5%。本文选取这16强作为样本,通过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份额及其排序、增长速度、贸易竞争系数三个方面,来考察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找出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为制定适合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服务一般是无形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的;服务一般是难以储存的;服务的异质性;(即同一种服务的质量差别)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服务价格名称多样,不易确定[1]。
《服务贸易总协定》(AGTS)是有关服务贸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多边规则,它对服务贸易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服务贸易是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包括:(l)从一缔约方的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的境内提供服务,如通过电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2)从一缔约方的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接收外国留学生等。(3)一缔约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如外国公司到中国来开办银行、商店,设立会计、律师事务所等。(4)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教授到另一国提供服务。[2] GATS定义的服务贸易可以说是广义的,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都属于服务贸易,而不论这种交易发生在何地。
总之,服务贸易一般地意味着卖服务于外国消费者与买服务于外国供给者。但服务本身的非移动与非储存性使服务贸易不是其客体即产品被跨国运输销售,而是贸易主体即服务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跨国移动。
竞争力是一个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因此,理论上对竞争力的定义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也因此,对竞争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不同分类体系的层次上展开的。从竞争力分类的角度看,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等都属于竞争力研究的范围。竞争与竞争力的主体是企业,因而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分析的重要层面;产品竞争力只是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一个侧面[3]。另外,当我们把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经济类型的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时,我们实际上是站在产业层面进行的竞争力研究。按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MID)在1996年年鉴中的定义,国际竞争力就是“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反映。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贸易活动是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主要经济行为。因而,贸易竞争力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趋势看,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因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也就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力体系中的很多指标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仍可以适用,是国际竞争力深层次意义上的细化体现。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重视和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入WTO前后几年,中国服务贸易如沐春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14.8%以上,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9年已经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地位不断提高。1982-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7%提高到3.1%,提高了2.4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9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也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2.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
一国的服务贸易总是伴随着服务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就我国而言,由于改革开放以前普遍重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人为地压抑服务业,形成重投资轻消费,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和政策。我国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差距, 目前无论是资源分配还是政策支持都向工业倾斜。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费两方面需求拉动的结果,目前还主要处于满足消费需求的状况,而不是工业生产需求。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6.02%,是中国的7.85倍,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虽然从1982年的0.7%增至2009年的3.1%,但仍然偏低。2009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9%,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考虑经济规模,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份额比中国香港、新加坡还低,特别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而且,尽管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比较迅速,但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和国内对服务的旺盛需求,近几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增速更加迅猛,造成了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在中国,旅游和运输两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占据了61%的比重,而这些都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其中旅游服务出口从1982年的8.4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92.96亿美元,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和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来源,位居世界第4位。而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专利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2008年,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权、咨询服务和特许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出口收入只有22.48亿美元,占当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8.52%.2010年,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才开始出现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出口分别比2009年增长60.8%和47.2%,远高于服务贸易出口23.7%的增幅。此外,保险、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也都存在逆差,这反映了中国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比较落后。
从国内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沿海和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等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的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很小。另外现代服务业如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而广大的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发展条件较好外,从整体来看服务贸易发展层次低, 发展后劲不足,这种地区结构失衡对我国服务贸易健康、稳定发展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服务贸易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大多都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过程。目前,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缓慢,而服务业就业人数却增长过速,尤其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大城市,从业人员技能素养普遍偏低,影响到传统服务行业中服务技术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同时,在我国,熟悉国际惯例和WTO游戏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工商企业家以及国际金融、国际保险人才等也大量缺乏。服务贸易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先后颁布了《海商法》、《保险法》、《民用航空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中国服务贸易的立法尚未成为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已颁布的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对在中国服务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者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容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此同时, 我国目前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中政策和规章不协调;商务部及所属贸易发展局等事业机构、各级商务管理部门、贸促系统以及进出口商会、协会等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职责不明确,在管理上多头、交叉和条块分割,各部门难以行使行业管理职能,有些部门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造成行业垄断等。
2010年,全球服务贸易额达5330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0.4%。其中出口27100亿美元,增长11%;进口1008亿美元,增长10%。中国服务贸易额达到187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9%,占全球份额3.5%,排名第7位。其中出口870亿美元,增长18%,占全球份额3.2%,排名第8位;进口1000亿美元,增长20%,占全球份额3.8%,排名第7位。[5]
从表4-1可见,在2010年国际服务贸易16强中,呈现以美国为领头羊、以欧美日为主力军、亚洲新兴国家为升班马的格局。美国服务贸易额达694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13%,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英国、德国、日本分别以7.4%、7.1%、5.0%的份额位居其后。亚洲新兴经济体表现抢眼,除中国外,还有4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前16强,分别是印度、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占全球份额分别为2.7%、2.3%、2.2%、2.0%。
表4-1 2010年服务贸易16强进出口额占全球份额及其排序(单位:十亿美元,%)
由于我国对国际服务收支的分类统计与世界贸易组织略有不同,故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有些微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04-2010年,全球服务贸易额从29700亿美元扩大到53300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79%。其中,出口增长82%,进口增长77%。同期,中国服务贸易额从660亿美元扩大到1870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183%,增速排名第三位。其中,出口从300亿美元扩大到870亿美元,增长189%;进口从360亿美元扩大到1000亿美元,增长179%。
从表4-2可见,在2010年国际服务贸易16强中,发达国家服务贸易仍快速发展,特别是爱尔兰、英国、西班牙发展强劲,6年间增长了一倍以上。意大利、德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美国、日本也分别增长了40-80%。亚洲新兴国家高速发展,地位上升。特别是印度一支独秀,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增长着,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速最快的国家,6年间增长了近三倍,其中出口增长315%,进口增长252%。新加坡的增速位居第四,其中出口增长57%,进口增长186%。韩国、中国香港也分别增长了92%、55%。
表4-2 2004-2010年服务贸易16强进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单位:十亿美元,%)
各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 , TSC)来分析,国外学者称之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或称比较优势指数。因为它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贸易专业化系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6]。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计算公式为: TSC=(Xij-Mij)/(Xij +Mij)。在服务贸易中,Xij为i 国服务贸易出口额,Mij为i国服务贸易进口额。TSC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
从表4-3看出,中国TSC为-0.05,排名第十,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劣势。服务贸易16强中TSC最大的是中国香港为0.35,其次是英国,TSC为0.14,再是美国, TSC为0.12,排名第三。比利时、荷兰、印度、法国的TSC稍大于零,表现出微弱的竞争优势。爱尔兰、日本则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劣势。加拿大、德国、韩国的TSC小于-0.1,竞争劣势明显。
2010年,中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TSC为-0.24,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印度,表现出较大的竞争劣势。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的盛行,运输服务越来越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我国在资本、技术服务两方面较为薄弱,因而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下降非常严重,劣势越来越突出。TSC最大的是中国香港为0.35,随着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前店后厂”关系的形成和迅速发展,香港成为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和产成品输出的枢纽,也是成衣、玩具、钟表、电脑及周边部件等行业最重要的全球采购中心。荷兰、爱尔兰、比利时、韩国的运输服务贸易也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表4-4看出,2010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规模继续扩大。顺差96亿美元,同比增长28%。TSC为0.16,排名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国旅游企业作为参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的承担者,根本优势是本土优势。从国外来华旅客市场来看,中国旅游企业在拥有满足其需求的资源尤其是核心资源的供给上占有相对优势。当然,中国旅游企业在管理、机制、规模、品牌、营销、服务上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2010年,中国建筑服务贸易顺差8亿美元,同比降低28%。TSC为0.17,还是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技术含量都在不断提高。2008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单个项目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不到20个,但在2010年达到96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数量达到5个。中国目前在海外承包了一些特大型项目,比如中信集团和中铁建总公司联合承包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标额达60多亿美元,中建总公司竞标拿下的美国纽约哈雷姆公园工程项目管理权标是中国在美国获得的首个较高质量标的项目。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结构以传统的交通、旅游服务为主,这两大传统服务行业占据了服务出口61%的比重。而发达国家则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以及金融保险业占据“大头儿”。但是近年来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长开始加快。2010年,中国金融服务逆差8亿美元,同比增长500%,TSC为-0.8。其中进口8.9亿美元,同比增长460%,主要原因是我国境内机构境外上市增多,由此带来证券承销等服务费用的增加。美国2009年该项顺差228亿美元,TSC为0.63。中国保险服务逆差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TSC为-0.89。其中出口5亿美元,进口88亿美元。可见中国金融保险服务贸易几乎无竞争力可言。
2010年,中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进一步扩大。逆差64亿美元,同比增长25%,TSC为-0.94,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劣势。中国咨询收入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比重上升,逆差减少。咨询收入78亿美元,同比增长47%,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比重为9%;逆差6亿美元,同比增长25%,TSC为-0.04。其它商业服务(包括环境、教育、医疗、法律、会计、销售服务等)顺差有所增长。收入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7%;支出1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顺差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TSC为0.27。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7]。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WTO统计数据,《中国统计摘要2007》等相关数据
由表4-5可见,中国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一直小于0.8,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1997-2010年10年间变化幅度不大,平均值为0.54。2010年指数值与2009年相同均为0.47。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即CA指数,由沃尔拉斯等(Vollrath)于1988年提出,即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国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因为,一个产业内可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而RCA指数只考虑了一个产业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该产业进口的影响。如果一国CA指数大于0,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若CA指数小于0,则说明该国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该指数越高,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该指数越低,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弱。
1997-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CA指数呈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 0.26上升到2010年-0.17,但数值一直小于零。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服务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此外,由于RCA指数只考虑了服务贸易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而CA指数是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得到该产业真正的比较优势,所以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受服务业进口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受服务贸易出口情况的影响。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NRCA指数。为了反映进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1989年,贝拉•巴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用一国某一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来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这一指数称为“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数”。指数值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指数值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8]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用该指数判断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比其他指数更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情况。该指数值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数值越低,国际竞争力越弱。如果考虑贸易壁垒的影响,这种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出现一定的差距。
1997-2010年,我国NRCA指数在-0.04和-0.02之间波动,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弱的竞争力。2010年,NRCA指数为-0. 03,比2009年略有下降,比1997年有所上升。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弱。中国服务贸易全球第七的地位与货物贸易第三的地位不相称。占全球服务份额过低,在贸易专业化系数上排名靠后,竞争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增长速度上是佼佼者,潜力巨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行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服务比重过大,而且各行业之间TSC、RCA指标差异大,在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上竞争力较弱。但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结构优化趋势看好。
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口促进工作。“深度挖掘”旅游服务和建筑服务,要继续支持旅游业发展,建筑服务更是传统优势部门。“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运输、文化、金融保险和特许专利等,对这些行业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重点推动。“特别关注”咨询、音像、体育、教育、分销服务等,这些部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9]。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
从中国服务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来看,要么是准入门槛低,要么是独家垄断。以会计服务业为例,截止2001年底,中国共有会计事务所4287家,执业注册会计师55898人,其中拥有100名以上注册会计师的事务所只有27家,收入达千万以上的寥寥无几。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资格种类多达20余种,难以形成综合服务。使得会计服务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难以形成,同样的问题在律师、广告等服务业中也存在。目前有不少专业服务机构虽然名义上已经脱离政府,但实际上还依附于政府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竞争力弱。
我国学者通过对世界100多个国家资料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人均收入水平600美元时,世界各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大致依次为21.8:29:49.2,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大致为34.8:27.6:37.6;人均收入水平1000美元时,世界各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大致依次为18.6:31.4:50,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大致为28.6:30.7:40.7;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第一产业比重一般在5%左右,而第三产业比重能达到60%以上[10]。目前我国居民解决温饱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服务业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我国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热情不高,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在发展速度上低于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服务行业的价格急剧上升,远高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升幅[11]。由于服务业自身的特点,各国对很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服务业市场准入设定较多限制措施,导致垄断经营较为严重。由于长期缺少竞争,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价格长期高居不下,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滞胀现象。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落实工作不到位。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增加供给的具体措施还有待很大程度上的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物质产品短缺,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安排都是从如何有利于增加物质财富来设计的,造成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之间的政策的不平等。在税收方面,部分服务行业重复纳税,服务业企业税收负担较重。而制造业获得的税收优惠较多,如某些特定企业可以获得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等不同程度的减免,而服务企业虽然有某些税收优惠,但优惠力度和范围远远不如工业企业。政府扶持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家政服务、促进再就业服务等方面,对科教产业化、文化娱乐、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财税政策倾斜力度不够。这种服务业财税政策结构取向方面的偏差,构成了制约我国服务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的制度性障碍。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选择从人才交流市场引进所需人员。企业为了增强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丰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创建一种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文化氛围,并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员工培训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员工仍要立足于再学习和再挖潜,充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为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显得极为必要。但这种培训不应是短期的、速成的和急功近利的,而应使之成为一种完善的培训机制,在企业中营造一种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激励环境。
服务企业应充分认识并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地引进技术,利用技术,消化、吸收技术并最终实现技术的创新。“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为此,企业不仅要在资金和基础设施方面满足创新的需要,更为关键的是要在企业中创造一种积极的、活跃的创新氛围。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各种创新活动之间的协调,如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的协调等,以谋求企业在不确定的动态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品牌意味着品质的差异,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市场独占,也就意味着某种竞争优势的存在.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将有更多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国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使得国内的服务市场结构更趋向于垄断竞争,国内竞争也日益呈现国际化态势。中欧体育在这种市场竞争背景下,国内的服务企业应不断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来提升企业品牌的国内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石逐步迈向国际市场.此外,在把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国内的服务企业应努力扩大自己的规模并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效益,从而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在政策制订和扶持、资金流向方面向服务业适度倾斜,打破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投资和市场准入限制,把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心和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之一。其次,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成分在发展服务产业中的作用。积极鼓励民营和集体经济投资于服务业。第三,发展和强化产业集群。在国家政策引导之下,使服务业发展、聚集为产业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当今,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仍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较为落后的中国要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结构,跟上世界服务产业和服务市场变化的步伐,要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使服务业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12]。
首先,利用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中国在制造业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对外输出制造性商品的同时应加强与其相关的辅助性服务的输出,协助其服务业开拓海外市场。由于我国进出口规模较大,因此可以引导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结合,充分发掘货物贸易中蕴含的服务贸易机会,提升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争取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使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增长相辅相成。其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生产的中间投入,其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当前我国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或资源禀赋型产业,影响了生产者需求的增长。在当今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中,服务出口主要是向高科技产业集聚,附加值高,这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难以获得。因此,我们要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市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化,通过使企业现存的大量内在化的服务不断外在化,来实现增加生产者需求。
首先,要提高对服务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水平。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科技研发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性。同时,国家应向基础性科研领域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并调动企业增加科研投资,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主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不断提高服务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其次,加强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服务贸易的速度和效率,为服务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在服务贸易中,服务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为了促使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使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快速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信贷等方面的倾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重视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建立服务贸易人才的职业专业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一方面要重视在服务贸易中吸引外资,积极地将外资“请进来”。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引导外资流向国内服务部门,提高服务业的引资水平,在与外国同行的竞争与合作中迅速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服务贸易中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地“走出去”随着服务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对外直接投资将成为拓展服务贸易的最理想形式。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通过国际间的消费者定位服务转为消费国内部的生产者定位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和价格,取得规模效益[13]。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只有在适度竞争中才能良性发展,过度保护和垄断经营只能束缚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努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其中,主要应该放松金融、保险、电讯、教育行业的经济性管制,特别是进入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同时,应当逐步缩小国有经济垄断经营和限制经营的范围,允许多种所有制企业投资于服务业,通过引入竞争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激发各行业的发展潜力[14]。此外,要继续深入改革和渐进开放服务市场,在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根据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循序渐进,并在不违背国际经济规则的前提下给予本国服务业适当的支持和保护。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还应对内开放,在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的同时,也应给予国内民营企业同等待遇,使得国内服务企业在一种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健康发展。
服务贸易是无形贸易,不能简单由关税进行控制。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依赖于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立法工作滞后。为此,应加强对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符合国际现行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以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服务业引进外资后带来的监督与管理的问题,促进服务贸易良性发展.而对于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以及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及国际比较,考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潜力与竞争实力,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在出口额占全球份额及其排序,还是贸易竞争系数分析框架中,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都处于弱势地位。国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仍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但这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发展空间还很大,只要予以重视,前景将十分广阔。
第二,我国在初级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上有较好的先天优势,但在高级生产要素上处于不利地位,企业之间在竞争上也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不利要素成为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看得见的瓶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不利要素也可以成为认清环境的讯号,只要我们及早的面对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善,加上机遇的带动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必能挖掘出我国服务贸易巨大的竞争潜力。
第三, 就服务贸易部门而言,我国服务贸易拥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部门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旅游服务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建筑服务业在近几年地位有所提升;通信服务业受到服务贸易开放、国内垄断企业转型的影响,其竞争实力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且不太稳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相对严重,与世界服务贸易朝着金融、专利和信息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
第四,通盘考虑,比较优势原则仍将是我国制订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参照标准,即应按行业比较优势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 帮助其尽快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从而稳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地位。同时,要加大对比较劣势行业的资本、知识和技术投入,从政策、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行业创新,以便转换其劣势地位,带动服务贸易整体优势的提升和优化。
[2] 贾东霞.关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5.
[4] 邓仕燕.浅谈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6):51-54.
[7] 庄丽娟.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32-33.
[10] 王乃静.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C].山东省教学重大招标课题,2008.
[13] 李莹.日本、韩国服务业、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7,10:25-27.
[15] 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世界经济研究[J].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