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商业服务贸易范例6篇贸易服务
发布时间 : 2023-07-18 10:52:58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投资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目前服务业FDI占全球FDI的比重急剧增加并已超过一半以上。2011年,上海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4057个,占全市合同数量的比重高达93.7%;而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合同金额与实际到位金额分别为170.76亿美元和104.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4.9%和82.8%,上海服务业吸收合同金额和实到金额的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大规模的外资流入极大地推动了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了较为准确地考察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上海服务贸易的影响,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实证分析。
目前关于FDI的贸易效应主要有替代效应、互补效应和不确定性关系三种。蒙代尔(1957)在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与贸易替代模型。而日本学者小岛清(1973)在对日本进行实证研究后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呈互补关系。在前两位的理论基础上,Markuson和Svensson (1985)提出了FDI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关系,他们认为若贸易和非贸易要素是合作的,那么生产要素和商品贸易的流动表现为互补关系;若二者之间是不合作的,则表现为替代关系。P. Patrie (1994)则认为投资动机不同会导致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也不同。
美国学者W. Hejazi和A.E. Safarian (2001)通过引力模型发现:美国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的服务出口和进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Grufeld & Moxnes (2003)随后也利用引力模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李薇,田英旭(2012)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服务贸易进口与FDI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除此之外,盘和林,马建平,陈琦(2011),黄海燕(2011),余红春,李小婧(2011),舒燕,林龙新(2012)等也做了类似研究。
国内学者对服务业FDI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一般集中于选取中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总额,主要研究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出口额的关系,而对具体某个地区或直辖市服务业利用外资与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却不多。因此本文从东道国的角度出发,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上海服务业利用FDI与上海服务进口和服务出口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是研究上海服务业利用FDI的贸易效应,而服务贸易包括服务进口和服务出口,所以本文分别选取上海市服务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作为两个独立的因变量,而选取上海服务业FDI流入量作为自变量,通过以下两个模型分别分析上海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以下用FDI来表示)与上海服务贸易出口额(以下用FEX来表示)及服务贸易进口额(以下用FIM来表示)的关系,为了消除异方差,分别对它们取对数,以下用LnFDIt、LnFEXt、LnFIMt表示,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其中,?1和?2为常数项,β1和β2分别为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对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影响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t表示时间。如果影响系数为正,说明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对上海服务进口或出口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影响系数为负,则说明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对服务进口或出口有替代作用。
上海服务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上海商务局网站和上海统计局网站上的统计数据,而上海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主要来源于各年份的《上海统计年鉴》。由于2000年以前,中国的服务业包括上海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服务贸易额较小,并没有分地区分类别的官方统计,也难以对其进行估算,所以,为了保持数据的真实性,确保实证结果的有效性,本文把数据的样本区间确定为2000年至2011年,实证分析均使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完成。
传统的计量经济分析要求数据变量必须是具有平稳性的,所以,本文在对各时间序列变量做协整分析之前,先对它们进行平稳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与上海市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运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基于残差的EG两步法对其进行检验。首先,分别对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服务贸易进口额与服务业实际利用FDI额做回归分析,然后检验其回归残差的平稳性。由此可得上海服务业利用FDI与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进口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square)和调整后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分别为0.946894和0.940993,非常接近于1,而Durbin-Watson stat为1.896374,接近于2,这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且模型统计量显著。若两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残差项应具有稳定性,因此我们需要对残差项做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残差序列的ADF检验中,上海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的ADF统计量的值分别为-3.431828和-2.956327,均小于1%,5%和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上海市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均与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上海服务业利用FDI与上海服务贸易相关性很强,回归方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具体表现为: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每增长10%就会拉动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分别增长14.12%和12.55%,但对出口的拉动效应更大。
以上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与上海服务进口和服务出口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否为因果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拟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其检验结果如下:1.原假设和的F统计量分别为0.32132、0.41490,均小于其概率P值0.4106和0.5427,所以拒绝原假设,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是上海服务进口和服务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即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对上海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均具有促进作用;2.原假设和的F统计量分别为0.63014、1.29898均大于其概率P值0.5782和0.3675,所以接受原假设,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上海市服务业进口和出口均不是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的格兰杰原因。
上海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上海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增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本文采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忽略了经济增长、技术、汇率、货物贸易等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重要因素;二是选用的数据是2000年至2011年的,样本空间较小。上述原因可能造成实证结果有一定偏差。
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服务贸易进口额均与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服务贸易出口方面,FDI流入改善了上海的资本质量,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外资流入也对上海的服务部门产生了竞争和示范效应,有力地提高了上海服务部门的供给能力和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服务贸易进口来看,上海市利用FDI与上海的服务贸易进口同样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早期上海乃至全国对服务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外资大量进入所引起的对现代服务的大量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
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是上海服务进口和服务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即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对上海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上海市服务业进口和出口均不是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的格兰杰原因。上海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增加虽然未必能直接带动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的增加,但是可能通过整个投资环境的优化,尤其是生产者服务的发展而带来制造业外资的增加。
上述实证分析说明上海市利用FDI对上海服务贸易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战略层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来发展上海的服务贸易,从而进一步优化上海的产业结构,增强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外资优先发展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的质量,从而进一步优化上海的产业结构。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开放程度虽然较其他城市要高很多,但是在银行、保险、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行业的开放程度较国外发达城市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能够更多的吸引这些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上海,必定可以提高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从而提高上海的服务出口。
第二,鼓励国际服务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通过其管理决策、采购销售、共享服务、资金管理、物流分拨等业务的整合来增强其运营和控制能力。研发成果的就地转化是上海积极吸引外资服务企业来此设立研发中心的重要目的之一。上海市政府一直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并积极引进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先进技术,上海的本土服务企业应趁此良机有效利用外资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增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发展多样化的利用外资形式,如债权、股权出资,并购,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等创新型吸引外资方式。首先,可以将浦东新区试点中的“中方自然人出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扩展到整个上海市范围。其次,如果外商投资企业符合政府规定的条件,可以让其在境内外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和股票等,使其使用境内并购贷款,这样可以拓宽它们的融资渠道。最后,可以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对在沪上市的高端服务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或战略投资,促进上海现代服务贸易企业扩大其国际品牌效应,并逐步形成“上海服务”的品牌形象。
第四,完善上海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由于上海服务贸易较国外发达城市起步较晚,所以对服务贸易的各项统计尚不健全,统计数据也较难获得。为了更好的反应和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应将上海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照服务贸易各行业和上海各区县进行分类统计,并建立一个具有实时查询、分析、预测和信息共享等功能的标准统计系统,实现上海服务贸易统计的规范化和实时性。
8.李薇,田英旭.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1982~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J]. 特区经济,2012(02).
9.盘和林,马建平,陈琦.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3).
10.黄海燕.服务业利用FDI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关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
11.余红春,李小婧.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与FDI关系的经验分析[J]. 经济视角,2011(04).
12.舒燕,林龙新.基于引力模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05).
13.陈立敏.贸易创造还是贸易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0(04).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贸易服务。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中欧体育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贸易服务、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部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一方面,服务贸易的发展节约了商品贸易所需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效率,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贸易的发展,在金融,专业服务等方面促使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服务贸易发展的物质支持。
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工程承包,视听,教育卫生,金融,广告设计等等,服务业对于商品贸易发展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准确描述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地域扩展,节省了商品贸易的交易时间,建筑工程承包,提供了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厂房促进了商品的生产,教育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合格的从业者,金融为商品贸易提供了资金支持,方便了商品交易,特别是信用的使用,极大了降低了交易成本,防范了交易风险。广告的设计与使用,促进了商品的消费,增进了厂商和各级经销商的联系。因此服务贸易对商品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若服务贸易出现问题,则极有可能伤害到商品贸易,如此次的金融海啸,是由次债危机引起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动荡,最终的结果是伤害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商品贸易的发展是服务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服务贸易的发展需建立在物品贸易的基础之上,若物品贸易发展出现停滞,则服务贸易就像无水之木,必然枯萎。举个例子,以软件为例,首先需要IBM等电脑制造商制造出电脑提供给电脑销售者,在此过程中IBM需要面对消费者做广告,然后消费者购买回去后将电脑用于软件开发,向软件需求者提供软件包装,若是消费者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这就又涉及到了服务贸易中的金融,若是消费者需要通过培训班或者大学学习到软件编程技术就涉及到了服务贸易中的教育,但IBM的高管因为业绩良好而获得奖励上国外度假时就产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旅游贸易。因此,可以说商品贸易的发展才是服务贸易发展的衣食父母。
二商品贸易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商品贸易在经济的发展中贡献了主要力量,商品贸易占一国贸易的比重最高,二是在世界贸易中货物贸易亦占主要地位如下表所示,货物贸易普遍占到一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时至今日,从国内而言,服务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GDP所占的比重亦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体现的更为明显,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高达2534亿美元
服务贸易顺差达73亿美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占就业总数的80%。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304.3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为56亿美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2.3%。另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一国服务业的增幅往往要高于商品贸易的增幅,从这个角度上说,服务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09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幅18%,要超过经济的增幅,另以建筑业为例,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其中,城镇投资93472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16397亿元,增长21.3%。大量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0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557亿元,比上年增加7005亿元,增长20.3%;建筑业增加值8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又如旅游业的发展,发展进出口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可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从国际贸易来看,服务贸易亦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不断提高,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即服务贸易发展与商品贸易发展,经济发展三者之间为良性互动关系。以中国2006年对外服务贸易为例,2006年中国跨境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下同)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进口世界排名继续保持2005年的水平,分别为第八位和第七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个别行业的出口出现可喜的势头,以中国通讯出口为例,2006年,中国通讯出口7.38亿美元,进口7.64亿美元,逆差0.26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出口增长52.16%,进口增长26.7%,逆差减少了0.92亿美元。通讯服务在全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0.69%上升到0.78%,地位有所提升。通讯服务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36.79%,全部服务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1.89%,通讯服务出口增速高于全部服务贸易出口增速14.9个百分点。如下表所示,服务贸易的总额在一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是挺高的。
如图一所示,1998-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③不断上升,进口额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由此证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而这种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民法通则》、《对外贸易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等多部法律,为人们构建起了一个服务贸易基本规则框架体系。这些法律大都参照了大陆法与英美法的相应规定,并按照我国所参与的国际公约制定和实施。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进入服务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迅速增加,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1月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这无疑对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其后,中国政府在关于服务贸易的十二大领域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对性政策法规。如,《关于港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等八项交通行业标准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现行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非贸易项目售付汇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等等。还有关于开放我国服务市场方面,对零售业,运输业,电信业,教育业,银行业等都规定了一定的开放度,逐步实现我国政府对入世所做的承诺。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融入世界服务贸易之中,也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依据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就成了我们现在构建服务贸易制度的基础。所以,我们现行的或者正在拟草制定的,都是从促进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并早日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的市场规范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的。
世贸组织日前公布的2002年度全球贸易情况报告称,全球贸易额去年增长2.5%,其中货物贸易总额为6.24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4%,服务贸易额达创纪录的1.54万亿美元。 美、德、日、法继续保持世界贸易前四强地位,中国则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报告分析认为,2002年全球贸易在企业跨国投资放缓、汇率风险加大、企业及消费者趋于保守的背景下取得恢复性增长,主要归功于美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和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高速发展。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公布了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54.22亿美元。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3256.51亿美元,货物进口2814.84亿美元,顺差441.67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397.45亿美元,支出465.28亿美元,逆差67.8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83.44亿美元,支出232.89亿美元,逆差149.45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137.95亿美元,支出8.11亿美元,顺差129.84亿美元。该表显示了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增长,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表现是举世瞩目的。而服务贸易必将在这样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中经济蓬勃发展。虽然当前受到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政治不稳定性和非典型肺炎三大因素的制约,但是由于中国内部拥有的一个广阔市场和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就象往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的突发,一样可以克服众多
如图二所示,1998-2002年服务贸易总额构成比例,除了2001年的各大服务行业贸易额构成比例比较均匀之外,其他各年的服务行业贸易额都相差悬殊,且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占较大比重。因此,不难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使各大服务贸易行业都可以得到均衡发展。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始终都存在着一些另人遗憾的漏洞,而这些管理体系的瑕疵给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1、服务业的行业垄断。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教育具有的强垄断性,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还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 中国的服务业要适应未来服务业发展开放的大环境,必然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2、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对服务行业里的一些弱势产业,像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专业服务等需要有一些专门的保护政策来应对我国入世后国外相关产业对这些行业的冲击,使其可以健康成长而不至于夭折。目前,中国政府在电信,银行,教育等行业制定比较全面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贸易的自由化,所以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贸易保障政策,既可以使本国服务贸易行业健康发展又可以保证贸易的自由化,就要对WTO的GATS的进行认真研究学习。
现代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2B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存在有各种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业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但整体来说呈现自发性、局部性、中欧体育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统一的规范,有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并不适应中国国情,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另外,从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结构复杂,不同行业、不同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各种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网络应用落后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企业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据预测,到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值将超过一点二万亿美元。在未来5-10年内将是信息技术继续突飞猛进、新经济高速成长、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将是中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参与全球化、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基础经济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商务模式划分的问题,而是关系中国在未来信息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服务贸易业,过去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受某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至深,因而企业规模小,服务设施差。思想观念落后,服务质量水平低,难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全面开放的经济形势,更难以与国外服务贸易领域里的跨国公司相抗衡。
在我国经济学理论中,仍把服务定义为服务属于流通领域,因此服务不创造价值。而这种论述在WTO将服务贸易外延扩大,内涵深化之后,服务项目不仅提供使用价值,有的还创造价值。还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服务部门对待客户有一个统一规矩,那就是一视同仁。为了表示不嫌贫爱富,比如银行对经济效益不好,资金留存率低的企业也同样提供资金放贷等服务,结果往往血本无归,还陪上人工费,通讯费等开支。而不象国外银行“看客下菜碟”,对客户进行细分,既保证了收汇的安全,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1、完善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为了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地位,必须从提高行业中的竞争程度入手,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快和制定行业性法规,如商法,金融服务法规,电信服务法规,交通运输法规,知识产权法规等,注重参照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经验,加大立法力度,理顺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使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相互协调,共同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疏而不漏的有机整体。
2、实现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同时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时,也要对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加以适当的保护,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对外开放。今后中国服务出口的大方向应该是:一般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两者并举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一般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
3、参加国际服务贸易的双边与多边谈判,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已经入世,谈判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我国亦为GATS的创始方和起草方。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谈判。我国已于其他各方讨论了服务贸易的出价和减让,在服务贸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虑了总协定的原则和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互利原则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显的越发重要。
4、更新服务贸易的观念。首先是对服务贸易概念的更新。服务贸易的定义其实十分广泛,服务贸易领域创造的价值在每年的WTO年度报告中可见一般。对服务贸易的认识和创新也决定着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克服服务贸易中陈旧,僵化的思想,将“差别服务”⑥走向前台,正确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潮流,尝新服务贸易的未识领域。再次就是关于服务贸易的安全性观念。由于航空,电信,金融,咨询,广告的行业直接涉及国家的和安全,国家机构要加强安全意识,特别是在我国法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序渐进,有选择,有步骤,有条件的开放市场的方针,把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安全的关键领域做战略问题加以处理,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使之为国家利益服务。
5、保持和 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服务贸易未识领域。我国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这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但是对我国来说,他们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旅游资源和劳务资源都是很丰富的,因此,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成本较低,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说95年我国旅游收入为87.33亿美元;而2000年我国旅游收入为293.45亿美元,比95年增长了336%;2002年我国旅游收入为357.8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2%。但是,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这两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势。另外,我们也要优化服务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让新兴服务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6、有步骤的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时期。同时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再加上服务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可激进的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骤的逐渐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保障本国经济健康稳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来开放服务业,保证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受益多于不利。
7、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基于因特网技术所拥有的特别优势,不论在9.11事件、美伊战争,还是今年的非典疫情,都发挥了明显效用,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可以稳步向前发展。而传统交易模式在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时,往往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网络事业,降低因类似的事件给服务行业和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应对措施。
建设统一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是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全球化时代的电子商务专题会议的召开,为全球电子商务专家研究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机制、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要大力推广和应用。
1.GATS就是《服务贸易总协定》。1994年4月15日,各成员方在马拉喀什正式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它于1995年1月1日和世界贸易组织同时生效。
2.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是由WTO世贸组织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提供的,并经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此分类表是按照GNS(一般国家标准)服务部门分类法,将全世界的服务部门分为11大类142个服务项目。
6.差别服务:是指分别出客户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有差别待遇的服务。
1、盛 斌: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评估与分析[J],世界经济2002(8)。
2、肖中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特征与原因分析[J],涉外经济2002(10)。
3、李善同:凸现新经济特点——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2(3)。
4、陈宪,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后的对策[J],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2002(7)。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10)。
6、1990-2001年世界区域性商业服务贸易增长一览表[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2(10)。
7、郑吉昌:论国际服务贸易及自由化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02(1)。
8、徐桂英,宋立功: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框架[J],经济论坛,2002(20)。
9、黄伟:东亚服务贸易的概况及其构成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2(9)。
10、王 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大规模的国际转移趋势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服务业跨国投资迅猛增长,二是服务外包异军突起。以商业存在和服务外包为主要转移方式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直接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加速发展和新兴服务贸易的涌现。
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为北京扩大服务贸易和优化贸易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中国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凭借其丰富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北京已经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北京丰富的战略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等为其扩大服务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下,北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吸收国内外优势资源,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竞争力逐步增强。随着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进程加快,北京服务贸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并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北京已经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服务业中心、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和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领先城市。
北京服务贸易持续较快发展,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扩大。北京贸易服务进出口总额从2003年的162.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03亿美元。5年里,服务贸易规模增长了3倍。同期,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也扩大了3倍,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52.8亿美元。
(数据来源:《北京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北京统计年鉴2008》。)
服务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业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2003年以来,北京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北京服务业GDP的增长,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同比增长27.9%,大大高于同期服务业GDP 13.8%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出口占北京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见表1。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3年的19.8%提高到28.5%。上述比较说明,北京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与北京货物贸易逆差不同,北京服务贸易5年来一直保持着顺差,见图1。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对于制造业,北京服务业更具比较优势。
2、北京是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基地,服务贸易相对优势成为北京辐射能力的重要体现
北京服务贸易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北京是中国服务贸易的最主要地区,北京的服务贸易对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京进出口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北京成为我国重要的非港口式贸易中心”。从规模上看,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第二(上海第一),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其中,出口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20.8%。同期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只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7%,说明北京服务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比较突出。
2007年,北京市货物贸易总额1929.46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8.9%,服务贸易总额503.06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0%;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与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例为8.7∶1,而北京则达到4∶1;全国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0∶1,而北京则达到2∶1;全国服务贸易是逆差,而北京服务贸易是顺差。以上对比说明,北京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贸易结构也相对优化。
从结构角度看,北京服务贸易优势更加突出。在中国服务贸易的若干新兴领域,北京的服务贸易额所占比例更高。北京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保险业、通讯邮电业、建筑劳务领域、计算机和信息业、咨询以及电影和影像业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全国服务贸易的贡献更加显著。2007年,北京通讯邮电进出口占全国的81.5%,电影音像占82%,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占56%,计算机信息服务占38%,咨询服务占25.8%,广告宣传占30.8%,专利特许占20%,其他事业服务占21%。其中,北京高附加值服务(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出口总额达79.5亿美元,占全国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的38.2%,排名第一。
北京服务业结构优化在服务贸易中得到初步体现。在服务贸易统计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会计、法律、广告及文体娱乐服务等)是最重要的三大类别。北京服务贸易出口行业中,前5大行业依次为旅游、运输、咨询、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见图2。虽然旅游、运输、建筑安装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仍然占较大比例,但值得注意的变化是,近年来,以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音像为代表的北京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较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迅速上升。2007年,北京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达79.5亿美元,而2003年为22.37亿美元;出口比重也从2003年的27.1%上升到2007年的31.4%。目前,北京在咨询、建筑安装与劳务承包、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领域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是北京贸易顺差最大的3个行业。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电影音像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扩大趋势显著,正在成为北京服务贸易新的优势领域,有望成为带动北京服务业国际化的新增长点。
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比较发达的服务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使得北京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尤其是吸收国际高端资源中优势地位凸显。服务贸易领域成为北京吸引外资的最主要领域,外资流向呈现明显的首都特色。境内商业存在、服务外包和外资集中流向更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高辐射、高效益服务部门,极大地优化了服务贸易结构,增强了北京高端服务的供给能力,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
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是《服务贸易总协定》定义的服务贸易四种模式之一,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建立商业机构(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为所在国和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具体包括境内商业存在和境外商业存在两部分。北京的境内商业存在是指境外服务提供者(个人、企业或经济实体)通过在北京设立合资、合作或独资的服务性企业、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境外附属机构)对中国境内提供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和机构对于提升北京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扩大服务贸易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北京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资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境外附属机构数量增加迅速,境内商业存在服务贸易规模增速迅猛。2007年,服务业境外附属机构有6785家,占外资企业总数的57.2%,与2006年相比,经营企业数量增长了22.45%;对中国境内的服务营业收入为277.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倍。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北京境内商业存在最主要的三大行业。上述3个行业的境外附属机构对中国境内的服务营业收入为222.3亿美元,占境内商业存在的80%。
目前,北京外资服务企业是跨境服务贸易的主体。在运输、旅游、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广告宣传等领域跨境贸易领先国内企业,占有主要市场份额。外资服务企业不仅是这些领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同时也是主要需求者。这一特点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更加突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是北京服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北京服务业重点优势产业。2007年,该行业进出口占全国的36%,贸易顺差近9亿美元,其中,外资机构出口占比达91%,外资机构进口占比达76%。境外附属机构对中国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电信服务和软件开发。
近年来,服务外包正由发达国家加快向发展中国家梯次转移,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北京软件、信息产业优势明显,拥有全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研发资源,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上具有比较优势,服务外包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中心之一。2006年,北京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
服务外包成为北京生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服务外包产业涉及面广,涵盖了信息服务外包、研发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商务服务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和游戏动漫外包等生产业领域。领军的服务外包企业有以博彦科技、用友软件、文思创新、方正国际、海辉高科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以华道数据、爱诺信泰等代表的金融保险外包企业和以康龙化成、保诺科技等为代表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
北京是我国主要的软件外包基地之一。中关村成为中国对外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排头兵,全国40%以上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来自这里。软件园聚集了大量知名的软件外包企业,如在国内软件外包服务排名前十位的文思创新、软通动力、博彦科技、东软股份等。客户包括IBM、宝洁、杜邦、思科、荷兰银行、联合利华、罗克韦尔等跨国公司。目前,北京大约有400家企业从事离岸信息技术外包,业务量每年超过15亿美元。以IT服务为例,在北京,有40%的软件企业参与外包项目,软件行业60%~70%的营业额来自外包。2007年,北京软件出口额有4.6亿美元,是2001年的6.6倍,占全国软件出口总值的41.8%。
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比较发达的服务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使得北京在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强。北京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业始终是跨国公司投资北京最集中的主要领域,这在国内是比较独特的现象。北京服务业利用外资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我国第一家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建国饭店在北京诞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业加大开放步伐,开始全方位、承诺性的开放。迄今为止,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向外资开放。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北京服务贸易领域吸引外资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FDI投资北京转向服务贸易领域的趋势愈加明显。近年来,北京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北京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4.05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40.8美元,增长了2.8倍;2003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62.4%,2007年,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80.6%,提高了18.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北京境内商业存在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2007年,北京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57个,占同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90%。2007年底,北京服务业境外附属机构累计达6785家,占外资企业总数的57.2%。
外资向北京服务业的优势行业集中趋势明显,主要投向北京房地产业、商务、信息、咨询、物流等生产业、专有技术和技术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从具体的行业来看,外商直接投资集中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这5个行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2007年,上述5行业实际FDI占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到72.4%,占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例更高,达到89.9%,说明FDI投资北京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其中,房地产业为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三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3个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均超过15%。
外资流向凸显北京吸收国际高端资源的优势地位。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物流中心、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继续增加。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203家来京投资,累计设立投资性公司154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累计批准设立研发功能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277家。北京作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总部,其功能地位日渐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京服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寻求外部资源、资本、技术来源。北京服务贸易已在快速增长,而其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还相当大。建议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并将其作为促进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北京贸易结构和增强核心服务供给能力的工具。
服务外包是企业通过将部分非核心服务业务或项目委托给其他专业企业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方式。服务外包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息技术外包(ITO),另一种是业务流程外包(BPO),根据外包目的地又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的实质就在于“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其他的都交给别人去做”。因此,北京发展服务外包,不仅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同时不要忽视了在岸服务外包。
北京是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目高居全国第一,发达的城市经济、基础设施以及未来发展取向都为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北京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北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发展服务外包。
第一,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重组中,跨国公司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们通过建立可控制的离岸中心或子公司服务于第三方,而不直接地向当地的服务提供者分包业务。因此,应该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吸引其在北京设立服务外包中心,带动发展出口导向型的服务加工贸易。
第二,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发展外包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外包。大量的跨国企业和机构已经或将要进驻中国拓展业务,他们的服务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向这些机构和企业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外包,从而使北京能够更充分地分享“中国制造”的好处,这也是北京高起点承接服务外包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点。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规模实力较强的本土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更加贴近发包市场,为客户量身定做符合其商业习惯并能适应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解决方案;二是进行服务业跨国并购,可以对国外公司,也可以对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三是鼓励以获取国际销售渠道、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与领先的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
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跨国交易除了具有一般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基本功能与作用外,其还是一国扩大民族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进入21 世纪,文化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成为某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文化贸易与其强劲的货物贸易相比,则处于弱势地位。与商品贸易巨大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近年来连续出现严重逆差。
文化贸易应该是北京扩大服务贸易的最有潜力的优势领域。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创意资源丰富,扩大文化贸易具有许多国内其他城市和国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住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有利机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商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北京文化贸易巨大的增长潜力远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其中,内容产业和版权贸易产业应该作为发展重点。内容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也称信息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1996年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包括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行业。具体指媒体印刷品(书报、杂志)、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电子音像、光盘、游戏软件)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广播)。内容产业是具有高增长性、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发扬、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以及向其他产业领域进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企业资源、市场资源,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明显。北京互联网出版、网络游戏等行业在全国范围内领先发展并形成了较好的基础。版权贸易属于高附加值核心服务贸易,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作为全国文化、出版中心,聚集了众多的知名出版发行机构,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北京出版发行和版权业发展迅速,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是,与美国等版权贸易十分发达的国家相比,北京版权贸易还比较薄弱,未来应重点扶持版权贸易产业发展。
北京服务业虽然占地区GDP比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但是无论是服务业的绝对规模还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与国际大都市比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是中国的国际交往中心,是国内货物贸易的第四大省市,同时又是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和众多跨国公司总部高度聚集的城市以及国内最多境外驻华机构驻扎的城市。因此,北京生产需求市场巨大。但是,面对北京巨大的高端服务需求市场,目前国内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一些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产生对境外服务的较大需求,由此产生较大的贸易逆差。2007年统计显示,运输、教育医疗保健、保险、专利与特许是北京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行业。与2003年相比,其中,运输、保险、专利与特许逆差扩大,教育医疗保健则由顺差转为逆差。这说明,北京生产业竞争力还较弱,不适应北京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北京服务业结构升级,提升北京高端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北京服务业升级,可以通过大力引进并吸收国际知名服务机构进驻,带动整个生产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等层面的提升;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产业创新,向服务业的各领域渗透,优化服务业的技术结构;还可以推动更加细化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延长产业链,从而达到服务业的产业升级。
[1] 北京市商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北京服务贸易协会:北京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 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bjstats.省略.
“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个人劳务等。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水平、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不仅是重要的货物贸易中心,更是重要的服务贸易中心。2005年香港服务贸易输出,在全球排名第11位,在亚太区列第4位。香港在发展服务贸易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研究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模式与轨迹,可为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香港是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位于太平洋地区海、空交通要冲,北依内地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香港交通发达,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港构成香港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枢纽。
但由于自然资源缺乏,香港一直以来都以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而良好的区位优势则使香港成为世界经济、贸易、金融的集聚地。
香港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区内有金融机构380多家,是世界第四大黄金交易市场、第七大外汇市场、第十一大股票市场、第九大贸易市场。香港还是世界第四大外汇直接投资来源地,中国的外资企业超过半数是有港资参与的。香港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最繁忙的国际机场。
香港是一个贸易依存度极高的地区。对外贸易在香港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演变的情况,笔者将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1980年以前)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一阶段,可称为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可追溯到香港开埠一直到1980年以前。
香港由于自然资源缺乏,难以大力发展以工业化为主的制造业,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其港口区位优势,因此香港只能以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发展诸如港口运输、转口贸易、旅游等服务产业。我们将第一阶段即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划分至1980年以前,主要的依据有两点,一是1980年以前香港服务业仍未正式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二是1980年以前香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20世纪50年代以前,香港服务业主要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单一服务方式,这段时期正值香港经济恢复时期,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1950~1970年末,朝鲜战争和对华禁运的形势,香港走上工业化道路,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导致香港转口贸易额直线年代末,制造业尤其是轻纺织业占据了香港经济的主导地位。
70年代,香港政府推行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方针,以金融业为龙头,迅速发展了金融、通讯、地产、贸易等服务业。当时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港口运输业和旅游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1980年之前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的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对第一阶段,即自然型服务贸易时期分析略为粗浅。
(二)第二阶段:知识型服务贸易阶段(1980~1997年)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二阶段,可称为知识型服务贸易阶段,本文将这个阶段界定在1980~1997年香港回归之间。这一阶段香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再加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态势随着全球化与资源高度紧张而产生变化,香港政府意识到,土地空间和劳动力市场的狭小,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传统经济领域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服务贸易必须从自然型向知识型转变。自此,香港金融、保险、咨询、法律、会计、营销等现代服务行业开始迅速发展。随之服务贸易也开始蓬勃发展。香港经济在1980年以后实现了第二次转型,转变为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香港一些低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开始转移到内地南部,服务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快速的增长也适应了香港经济多功能定位和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如图1和表1所示,在1980~1997年期间,在高度化的服务型经济体系下,香港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80年的200亿港元增长至1997年的1984亿港元,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80年的292亿港元增长至1997年的2866亿港元。从服务贸易进出口盈余看,香港服务贸易盈余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
2.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如表2所示,从服务出口看,在1980~1997年间,“运输”服务虽然从1980年的42.2%下降至1997年的30.5%,但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输出服务组别。旅游所占份额则从1980年的22.3%略微下降到1997的20.8%。由于“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出口总额大幅上升,至1997年“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成为香港第二大服务输出组别,有关比重由1980年占19.1%增加至1997年占25.7%。这一时期金融服务蓬勃发展,金融服务出口由1980年的4.4%上升至1997年的11.4%。
从服务进口看,1980年运输是香港服务贸易最重要的输入服务组别,但到1997年,旅游服务成为香港最重要的输入服务组别。1997年旅游进口已由1980年的26.8%上升到49.5%。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开始转向金融、商贸等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
3.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3所示,这一阶段香港服务贸易TC指数除保险服务及其他服务之外其余都呈正数,其中又以金融服务、运输服务及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竞争力最强。尤其是金融服务竞争力最强,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次之。旅游服务的竞争力指数越来越弱,从1980年的0.09下降至1997年的-0.01,这也跟政府着力发展金融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有关。保险的TC指数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0.20降至1997年的-0.43,竞争力非常弱。
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政府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使得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逐步多元化,形成了部门齐全的服务贸易体系,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香港逐渐成为国际服务中心。
(三)第三阶段:战略型服务贸易阶段(1997年以后)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三阶段,可称为战略型服务贸易阶段,这一阶段从1997年香港回归至今。
为加强两地之间的经贸联系,2003年6月19日,香港与内地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CEPA的签署,香港发展服务贸易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即为大陆经济的发展服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过度依赖金融、地产等服务业的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冲击,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为了恢复经济,香港政府改变了过分重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方针,实施了工业重建政策,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举的发展之路。在香港提出重振制造业,发展高增值服务业的同时,CEPA的签署也标志着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正式进入战略型阶段。
1.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见表1和图1,虽然97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服务贸易有所下挫,但97之后,香港服务贸易又开始新一轮的增长猛势,由1998年的2621亿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5131亿港元,平均每年增长10.1%。服务输入总额增长较为平缓,由1998年的1942亿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2354亿港元,平均每年增长2.8%。
2.服务贸易盈余,见图1,亚洲金融风暴使服务贸易盈余在1998年急速下跌,但1998年以后,服务贸易盈余增长速度很快,由1998年的679亿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2316亿港元,平均每年增长11.3%,服务贸易的盈余,足以抵销货物贸易取得的赤字。
3.服务出口,见表2,在2000年,“运输”服务是香港最重要的输出服务组别,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的31.6%。同一年,“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出口总额大幅上升,自2001年开始,“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有关比重由2000年占31.0%增加至2003年占35.9%及2004年占34.7%。
服务进口,见表2,旅游是香港服务贸易最重要的输入服务组别,2000年旅游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50.6%,至2004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占42.6%;其次为运输,其占服务输入总额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从服务贸易结构看,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金融、商贸等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
4.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3,这一期间香港服务贸易TC指数大多呈正数,其中金融服务、运输服务及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竞争力最强。尤其是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其竞争力指数接近于0.8。其次金融服务竞争力较强,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0.6以上。旅游、保险的TC指数呈负数,竞争力较弱;其中保险服务的竞争力指数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0.09下降至2004年的-0.20;而旅游虽然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但近几年一直有所提高,从2000年的-0.36上升至2004年的-0.19,这与政府加大旅游投资吸引外国游客到港旅游有很大关系。
5.服务对象,如表4所示,在香港服务输出当中,中国内地及美国是最主要的目的地,特别是在“运输”、“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及“其他服务”方面。在2000―2003年期间,两地合计在“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及“其它服务”的输出中,均占多于一半的比重。其次是日本、中国台湾及英国。
在香港服务输入当中,中国内地及美国亦是最主要的来源地,在2000~2003年期间,两地合计在“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及“其它服务”的输入中,均占多于一半的比重。其次是日本、英国及澳大利亚。
6.近几年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主要是离岸贸易发展增值商贸服务模式。前已述及,在香港服务输出各主要服务组别当中,“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最为重要。2003年,该组别中的89.5%是与离岸贸易(即“商贸服务”及“与离岸交易有关的商品服务”)有关。这种变单纯的以传统货物运输的港口服务贸易模式为基于离岸贸易提供更具增值性商贸服务的服务贸易模式,使香港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采购中心。
根据香港服务贸易的演进历程,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成功的原因可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中欧体育、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政府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同时香港的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
(二)近年来香港制造商纷纷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至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工作和其他生产支持服务,如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管理监控等。这种“前店后厂”式的分工模式为香港创造了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的大量需求,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为亚洲区贸易中枢和全方位服务中心的角色。
(三)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地位。到2000年底,香港的机构存款和客户存款近6万亿港元,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居世界第三位,银行业的总资产和负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使香港在每次结构调整过程中,都能通过银行、证券市场、黄金市场等吸收到所需资金,并通过引进外资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四)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香港政府一般不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贸易市场,而是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并通过许多半官方和非官方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引导和监督服务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其运作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在香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香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开始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一直占GDP 65%以上水平。但是,由于丧失了制造业的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香港曾经一度因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动力。直至1997年以后,香港提出要重振制造业,发展高增值服务业。现在我国许多城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正处于知识型发展阶段,香港在产业结构上的历史教训及经验值得借鉴,即在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同时,提早进入战略型发展阶段,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保持增长动力。
香港具有贸易、运输、金融、会计、法律、咨询、保险、零售、旅游等高度发达的服务贸易业,拥有这方面的济济人才,其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内地其他城市;香港还有一整套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体系和法律运作体系,它的高度规范、高度透明和高效运作都会对其他国际性大都市有所启示。特别是上海,同香港一样,它们都属于缺乏自然资源但地理优势明显的城市,也都是传统的港口和货运中心,在资源日益匮乏,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产业格局转型的大背景下,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经验很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