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新闻

+

中欧体育贸易公司范例6篇

发布时间 : 2023-07-20 17:52:35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与第三国同系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贸易活动。跨国公司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回避风险,协调公司内部关系等目的,进行内部贸易。在内部交易给跨国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

  1.内部贸易的正面影响(1)内部贸易扩大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依据不同国家地区要素的比较优势,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使得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化,主要体现在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只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个小部件甚至只是该产品的某一生产工序。同时,这种配置扩大了协作在全球的范围。例如,提供苹果公司的零件供应厂商来自13个国家地区,这13个协作的国家跨越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供应厂商数目最多的是中国,有349家;位列第二的是日本,139家;而美国厂商排在第三位,只有60家。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全球各个地区设立生产点。无论是垂直型经济分工或水平型经济分工还是混合型经济分工,它们都加快了国际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发展,扩大了国际分工。(2)内部贸易推动技术贸易二战以来,跨国公司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里。为了防止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时,被竞争对手抄袭而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的发生,贸易内部化就显得很有意义。据统计,发达国家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工业发达国家中欧体育生产技术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75%,而其中70%-80%属于内部贸易。内部贸易可以让技术贸易发生在公司内部,防止那些优势技术扩散出去,从而获得高于技术本身价值的效益,创造巨额利润,增强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和竞争力。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技术优势,往往会让新技术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公司内部流动,产生高收益。这将促使跨国公司不断开发新高技术,推动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3)内部贸易优化商品结构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从1937年的63.3%降至1960年的45%,再到2003年的20.5%。另一方面,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上升,从1937年的36.7%升至1960年的55%,再到2003年的79.5%。东道国为了维护自然资源迫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内容发生改变,退出某些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部门,转向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部门。而且随着跨国公司生产技术的提高,开发出新型材料来代替初级产品的进出口而在公司内部流动,降低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增加了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比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内容的改变及技术的进步减少了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增加了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贸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优化了商品结构。

  2.内部贸易的负面影响(1)内部贸易影响自由竞争跨国公司为了企业利益,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技术、服务等贸易时,有意地调节价格以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原则下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以此达到获利的目的。但是,这种行为会对国际市场价格机制造成不小的破坏作用,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而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国别市场界限消失,形成一种封闭的贸易市场,随意定价,排挤竞争对手,造成外部市场扭曲。这些都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2)内部贸易损害东道国利益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避免在商品进出口时遇到关税壁垒以及减少所需上交的税费,这不仅影响了市场自由竞争,也对东道国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母公司与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贸易时,母公司会对设有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发货,减少所需缴纳的关税,降低进口成本,以此来增加子公司的利润,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转移价格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利,但是,这会减少东道国应有的税收收入,不利于东道国的公司经营。根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比重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内部贸易进行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会损害东道国的利益,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除此之外,有些跨国公司为了母国的利益,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项目设立在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东道国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因此,内部贸易让东道国在制定外贸政策时显得更加左右为难,东道国即希望通过跨国公司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但又不得不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及自然破坏带来的损失,而限制外资投入国内。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也能阻碍国际贸易发展。我们应该中欧体育扬长避短,放大正面影响,并针对内部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

  1.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转移价格虽然有利于跨国公司,但是它会破坏市场价格机制,影响自由竞争,损害东道国的利益,因此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多数跨国公司属于发达国家,吃亏的东道国为发展中国家,而大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并不久,缺乏相关的信息和经验,因此要管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应该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跨国公司信息库,开展国际税务合作。有关部门应及时采集、统计、更新境内跨国公司会计信息数据和国际市场行情及相关国家的税率情况,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2.增强本国自身实力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给东道国带来的种种不利,东道国首先应该增强本国自身的实力。一方面,东道国可以加入像WTO这样的国际性贸易组织,或者与有关国家加强合作。以此来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东道国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实施有利于本国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和贸易条件,增加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渐渐形成并持续完善,成本管理则变成当今企业尤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倘若始终沿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将节约作为工作核心依据,单纯的由节约成本或是减免费用入中欧体育手,那么成本控制就变为了节省控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益目标。为此,贸易公司应将成本控制重点至于促进产品成本的有效降低,扭转粗放管理模式,向着集约经营方向科学转变,捕捉市场经济发展呈现的价值规律、供求关系,树立成本效益目标,方能以合理最低的投入创造最大化价值,令企业多获利,科学应对成本、经营销售总量、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的相互关系,实现线.成本控制内涵与目标

  成本控制是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针对各类重要经济活动采用的策略方式以及具体措施。目标在于以合理较低的成本完成规定任务,提升工作质量与实践效率。简言之即缩减成本而做出的有价值努力。成本控制涵盖三个层面内容,即控制管理、制定成本决策并进行反馈考核。控制分析工作渗透至成本控制工作的整体过程之中,具有基础作用。以节约成本提升效益为根本目标,对贸易公司各项财务数据、有用资源以及技术信息进行汇总融合,并采用有效手段做好分析管理。

  由狭义层面来讲,成本控制即完成预计成本目标,而广义观点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既定条件,并利用各类创新手段,令产生成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令成本投入有效下降。此种观点支撑下,贸易公司成本结构呈现出两类形式,首先为基于该条件状况没能令成本实现降低的成本结构,还有一类则为已经完成了成本优化降低的相关结构。其中导致前者状态的成因在于受到较多非效率诱因的影响,通常可以利用技术选择节约成本投入。对于已经令成本实现最低化的结构体系,再想令成本持续下降单纯的借助当前技术条件则无从实现。为此需要通过知识创新以及技术更新方能实现成本最低化。

  成本控制并非单纯的实施静态化的成本经费核算,而应由不同视角入手,通过对各类成本的综合、多视角考察,进而完成全方位的管控。纵观我国较多贸易公司不难看出,其实施成本管控阶段中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在思想意识、工作内容以及实践手段层面,无法全面契合公司发展。

  管理思想上,一些贸易公司片面注重节约成本,对其产生的综合效应却不良忽略。实则,任何成本经费的投入均应获取相应回报与收益,然而,当前一些贸易公司成本管控却仍旧基于计划经济体制,沿用传统模式,将节约作为核心依据,过分注重量上的成本降低以及经费节约。该类成本节省不仅会令一些部门为了蝇头小利破坏贸易公司整体利益,还会对其今后的新业务扩充发展经费支出形成挫伤影响。

  管理内容层面,一些贸易公司单纯的重视销售市场,却对公司整体全面的协作管理部门,例如人力资源部门、后勤与财务部门有所忽视。再者,成本范畴有限,仅仅限定在销售部门,却没能扩充至贸易公司的其他部门经费。成本管控实践中,较多贸易公司仅注重战术环节,却没能做好战略管理。伴随企业经营发展环境的持续复杂,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成本控制只有树立全局意识,积极联合企业内外环境、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享有的优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考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当前,一些贸易公司实施成本管控主体是为了符合计划经济发展需求,而无法对企业战略管理所需的各类资源、开展的业务、生产经营商品、面对服务客户、经营渠道等各类信息进行快速回应。另外,目前成本管控多为短期信息,因而无法符合贸易公司战略发展层面的长久成本信息需要。

  成本为商品经济具体的价值范围,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便应消耗相应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支付业务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等。具体可将业务成本划分成物资采购、商品销售以及固定资产成本等。前者为商品采购需要负担的进价成本。例如为了经营商品,向市场供给劳务便会形成诸如营业、管理以及财务费用,其均属于商品流通经费。商品倘若通过批发模式销售,则形成的费用为批发成本。同理,商品销售还可以形成零售成本。贸易公司实施经营行为阶段中还会形成固定资产应用的相关费用成本。产品运输中欧体育、加工、存放、装运以及卸载等各个环节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因而产生了物流成本。对该类成本进行有效管控,需要通过类别分析,明确成本可控性与否,并制定相契合的应对策略。在一定时期中通过合理分析可对成本消耗有所预见,并通过计量科学管控,则称之为可控成本,相反则成本不具可控性。当然该界限的划分是相对的,决定因素在于成本管控主体地位以及管理权限。为此不难看出,业务以及物流成本为最根本的核心要素,应从该层面入手,制定科学实践策略。

  对贸易公司来讲,一般会将销售额的百分之四十至七十用于采购生产原材料或是元器件。订购选择的速度、实践效率、执行状况会对贸易公司能否全面符合客户需求产生根本影响。为此,物流成本应成为贸易公司管控成本的核心基础。应全面应对处理物流成本相关矛盾问题,进而令成本得到最有利、最显著的控制。另外,应把握良好的采购原则,由供应链成本视角入手。供应方成本也为重要内容之一,为此采购更趋于本地化发展,进而可全面强化供应方以及采购方式的核心竞争力。贸易公司应由战略视角出发,全面考量整体供应链成本,令供应方获取应有的利润,进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实践工作中应加强与供应商、业主单位、建设方的日常交流联系,制定采购供应计划,保障物资的有序及时供应。再者,应做好实时跟踪管理,敦促计划安排的有效落实,提升实践工作效率。

  为杜绝浪费,应实施科学的采购分析,参照库存状况,引入零库存管理理念,降低库存总量,节约成本投入。可细化分析校验订单状况,并对以往一定期限中应用物料平均量以及变更幅度,通过两数值加权运算,制定后续采购计划。还可对供应方以往供货记录进行核查检验,通过精密计算分析掌握供应方相对适宜的交货期限、频率以及总体数量。

  为提升人力资源成本管控效益,应推行功效挂钩,激发员工竞争奋斗积极性。贸易公司应保障员工享有合法福利,通过成本核算周密的进行考量,不应单纯片面的为了节约成本而令整体员工应享有的利益被损害。

  销售成本中,主要控制对象为物耗成本。可通过极限管控方式,即领用材料阶段中,应做到从严把关,由源头上进行成本管控,实现节支增收目标。基层员工应履行基本工资管理体制,并承担各类费用。对于非生产开支应有针对性压缩。

  贸易公司成本管理应遵循可控、目标管理、权责利融合以及例外管理的科学原则。实践工作中,贸易公司管理人应基于既定目标将其视为自愿管理与经济指标管控的核心基础。应基于定立的成本作为目标依据,做好成本管控。具体的目标成本包括标准成本、定额费用、计划经费以及预算标准等。权责利的集成融合为成本管控的相应权限,应履行的经济责任、物质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各成本管控的主要考核管理方式,可激发员工积极主动性,进而发挥成本管控实效性。

  成本管理工作中,为提升实践工作效率,管理主体对形成的满足控制标准相关范畴的可控性成本,无需进行逐层一一的核对与过问。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控非正常、不满足标准要求的关键差异问题上。

  总之,贸易公司成本控制管理尤为重要。面对日益扩充的市场竞争压力,贸易公司唯有依据自身业务经营状况、制定相契合的实践管理策略,遵循实践管理原则,方能节约成本经费,以合理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化利润效益,始终在市场发展中站稳脚跟,获取长足进步与快速发展。

  [1]徐凯,徐标.基于薄冰理念的企业成本控制探析——对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案例反思[J].会计之友,2010(28).

  [2]刘俊良.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成本控制——以无锡友联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东南大学工商管理学位论文,2008.

  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当地资本合股拥有企业,并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目前国际贸易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三分之一,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占三分之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0年全球商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约有19亿美元,而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额约为6.3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对内部贸易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与第三国同系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贸易活动。跨国公司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回避风险,协调公司内部关系等目的,进行内部贸易。在内部交易给跨国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依据不同国家地区要素的比较优势,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使得生产分工更加精细化,主要体现在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只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个小部件甚至只是该产品的某一生产工序。同时,这种配置扩大了协作在全球的范围。例如,提供苹果公司的零件供应厂商来自13个国家地区,这13个协作的国家跨越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供应厂商数目最多的是中国,有349家;位列第二的是日本,139家;而美国厂商排在第三位,只有60家。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全球各个地区设立生产点。无论是垂直型经济分工或水平型经济分工还是混合型经济分工,它们都加快了国际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发展,扩大了国际分工。

  二战以来,跨国公司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里。为了防止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时,被竞争对手抄袭而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的发生,贸易内部化就显得很有意义。据统计,发达国家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工业发达国家生产技术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75%,而其中70%-80%属于内部贸易。内部贸易可以让技术贸易发生在公司内部,防止那些优势技术扩散出去,从而获得高于技术本身价值的效益,创造巨额利润,增强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和竞争力。

  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技术优势,往往会让新技术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公司内部流动,产生高收益。这将促使跨国公司不断开发新高技术,推动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

  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从1937年的63.3%降至1960年的45%,再到2003年的20.5%。另一方面,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地上升,从1937年的36.7%升至1960年的55%,再到2003年的79.5%。东道国为了维护自然资源迫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内容发生改变,退出某些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部门,转向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部门。而且随着跨国公司生产技术的提高,开发出新型材料来代替初级产品的进出口而在公司内部流动,降低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增加了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比重。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内容的改变及技术的进步减少了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增加了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制成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贸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优化了商品结构。

  跨国公司为了企业利益,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技术、服务等贸易时贸易公司,有意地调节价格以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原则下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以此达到获利的目的。但是,这种行为会对国际市场价格机制造成不小的破坏作用,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而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国别市场界限消失,形成一种封闭的贸易市场,随意定价,排挤竞争对手,造成外部市场扭曲。这些都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避免在商品进出口时遇到关税壁垒以及减少所需上交的税费,这不仅影响了市场自由竞争,也对东道国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母公司与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贸易时,母公司会对设有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发货,减少所需缴纳的关税,降低进口成本,以此来增加子公司的利润,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虽然,转移价格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利,但是,这会减少东道国应有的税收收入,不利于东道国的公司经营。

  根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比重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内部贸易进行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会损害东道国的利益,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

  除此之外,有些跨国公司为了母国的利益,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项目设立在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东道国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因此,内部贸易让东道国在制定外贸政策时显得更加左右为难,东道国即希望通过跨国公司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但又不得不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及自然破坏带来的损失,而限制外资投入国内。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也能阻碍国际贸易发展。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放大正面影响,并针对内部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

  转移价格虽然有利于跨国公司,但是它会破坏市场价格机制,影响自由竞争,损害东道国的利益,因此监控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多数跨国公司属于发达国家,吃亏的东道国为发展中国家,而大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并不久,缺乏相关的信息和经验,因此要管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应该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跨国公司信息库,开展国际税务合作。有关部门应及时采集、统计、更新境内跨国公司会计信息数据和国际市场行情及相关国家的税率情况,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贸易公司。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给东道国带来的种种不利,东道国首先应该增强本国自身的实力。一方面,东道国可以加入像WTO这样的国际性贸易组织,或者与有关国家加强合作。以此来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东道国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实施有利于本国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和贸易条件,增加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东道国需要关注的,而是全世界都该关心的重要问题。加强国际环境生态保护的立法与执法,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将国际生态环境危机解决在发生前或者在危机爆发后能及时、合理地化解。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应该是提高生产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净化污染物,减少甚至避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产生,这样才能在根源解决问题,而且技术的提高还能提升公司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东道国都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增长。

  [3]王璐,王桦.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N].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首先,我和红红从千里迢迢来到,一路上有好心人提醒:“要小心别被人拐卖,”.其实,在火车上,我看着窗外的风景,脑袋里就在打草稿,方案一,假设下车后如果被前来接待的人拐卖,:是大声朝人多的地方喊:“抓坏蛋”还是迅速抽出手机拨打110,方案二:先故意不联系上接待人,首先找到当地的派出所,摸一下公司的底,防中介和皮包公司….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好笑,但事实上我们也是按方案二行事的.结果一帆风顺,安全到达公司.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然后,在我们去公司的前一个星期,公司的外贸部的业务员都像约好了似的,走的一个不剩,所以我们一去直接就风风火火地当上了业务员,不用去车间实习,不用在办公室里跑龙套,不用看老员工的脸色…去了不到一个星期广交会就开始了,所以理所当然地跟着经理去了早在学校就向往无比的“世界上第二大的展会”(现在去两次,除了疲惫没什么感觉了,审美疲劳!),更巧的是,在展会上,我碰到了一个以色列的客人MR.NAVY,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他就当场下单了,就这样,我获得了外贸生涯的第一个单,在我进入公司的第一个星期后。也许许多人听起来像听小说.当时他在我们展位上时谈的是做信用证,经理有些不情愿,我一个新人刚出校门就做信用证,他当然不放心了,结果一番舌战后,还是答应了下来,那架势像极了我们在的“商场”买衣服,信不信,不信,我还原一下两种情景:

  商场:“50块卖不卖?”“不卖”“不卖我去其它地方买了,又不是你一家卖”做欲走状“哎哎,别走啊,”50块卖给你算了,下次记得来照顾我的生意“

  摊位:“信用证做不做”“不做”“不做我去找其它的厂家了,你旁边的摊位就是这个产品的”一样的欲走状“哎,哎,,算了,过来写合同吧,看在我们要长期合作的份儿上,我才给你这么优惠的价格的….”

  广交会回来后,去之前崭新的笔记本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片,花花绿绿,或真或假.这就是我余下的半年内拼搏的中心所在.它就像一座埋藏了宝藏的大山,从回来后的很长的时间内我手拿“铁锹”在山上“翻山越岭“,走走停停,敲敲打打.那把铁锹就是邮件,电话.传真(用的不多),更多的时候,那饱含希望的邮件发出去后犹如石沉大海,看不见一丝涟漪,可恶的老外,连一句”thx“都如此吝啬!为此我苦恼了好一阵子,开始反省邮件的专业性.当然也有十来个”愿者上钩“的.对于这样有意向合作的客户,我当然一刻都不敢怠慢.报价,寄样品,制单,跟单,催款….生活慢慢的在忙碌中变的充实起来.哦忘了交代了,回来后,那个MR.NAVY大概是良心发现吧,把信用证改成了30%T/T.这无疑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刚开始,我说过,来公司前,公司里的业务都走光了这是件好事,确实是件好事,因为参加了广交会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客户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不然.人们常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我们进公司连师傅都没有,谈何修行?虽然我们考过单证员,啃过好几本厚厚的外贸书.但当单子在手上,真正操作起来时,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教科书只是用来读的!没办法,只有一边在网上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问问经理(半瓢水),一边摸索.几个单下来基本的流程都熟悉了,不管是什么样的单子(T/T),一般都是这样的:平时你发发广告信,介绍一下你们公司,并附上你们的最新产品和畅销品的图片,然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的某一天的某时某分,你的邮件被一个潜在客户打开并X相中了某几款产品,于是你发邮件报价,一般的做法是在邮件中开头要感谢别人的询盘,用EXCEL做一个表格,放上你们产品图片(竖行)及对应的价格(一般是FOB上海或宁波),产品描述,外箱尺寸,毛净重,包装,最小起地量(MOQ).关于产品图片,我以前总是在我们的网站上剪切标准的图片,光鲜亮丽并且旁边没有任何杂物的那种,后来老外说要”livepics“,翻译成中文就是活的照片,搞得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要活照片,难不成世上还有死照片???”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一般客户偏爱我们照出来的图片,背景可以是车间的流水线也可以是办公桌.后来每当我向经理要稀有产品的图片时,我都说:来张KS的图片,要活的!

  报价表发给客人后,如果客户(MRORMISS)对你的价格(客户最关注的)满意的话,一般就会要你打样确认,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心里偷着乐,肯定心想“嘿嘿,样品确认了,这个单就是俺的啦!!”别高兴太早,样品费和邮寄费可不是件小事.我们公司的规定是,不管样品是大是小,一个一律$100(下单后返还),相当于700RMB,吓人吧!产品本身的价格就值$6美金左右,称呼一变价值就翻几倍了.用经理的话说,这是用样品费来做诚意测试,有意向合作的客人会付样品费,舍不得的就是样品骗子,刚开始觉得说得有点道理。不幸的是,这种“潜规则”吓跑了我的好几个对我们产品“情有独钟”的采购商,为此,我鼓足勇气,提提嗓门,愤愤不平地来到经理室,反应状况,结果可想而知.涛声依旧,我也只能忍泪挥别那些同样无奈的客户了,用客户的话说就是“你看我们沟通了这么长时间了,你还觉得我不够诚意吗?!不做拉倒!有许多公司还免费寄样品过来呢“我那个怨哪…当然更多的客户还是开明的,他们为了拿到样品,不惜重金打造.(其实对老外来说$100根本算不了什么),当然做样品之前要跟外协沟通好,要一丝不苟,老外贸都知道“样品的质量与订单的命中率永远成正比”,样品一般是7天之内就做好了,然后打电话给DHL(我司在那里有账号),DHL是有名的又吊又贵,来取件的人都是开着辆黄色面包车,穿一身黄色工作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话不多以显示他们的优越性和专业性,每个月下来,他们都会寄一张DHL清单过来,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同样的包裹,从寄到只要20RMB左右,寄到的VALPARAISO可能就要2000RMB!

  隔几个工作日后,客户收到了样品确认了后,就会正式下单过来,告知交货期和一些细节要求.然后你就把盖好公司中英文签字章的P/I(PROFORMAINVOICE)FAX过去,要求其同样盖章后回传过来.如果你做的是30T/T,接下来就是等着客户打预付款了,我的原则是对方传来银行水单后才开始做排产单了,即使交期再紧也不做,万一你排下去了,而对方市场行情发生了变故,他改变主意不买了,你怎么办!轻则等着挨骂,重则赔钱,听FOBforum上说这种情况最好主动卷铺盖走人!所谓的排产单就是用WORD把产品的图片附上去,下面把产品的配件一一描述一遍.来不得半点差错,因为这就是工厂生产的依据所在.把排产单交给经理排产给工厂你就可以歇歇了,.好前一个星期就又要开始忙一阵了,先寄出货样,或发出货样图片,确认后联系货代,传托单给他,说起货代,我就不得不提宁波JAS了,前几个月我有一单的货从JAS走(我们的货代一般是客户指定的),JAS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货代公司,可是他们的态度却把我弄得哭笑不得,说来话长,总之一单下来,我死了不少脑细胞.为此我在客人的最后一封邮件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THESERVICEOFNINGBOJASWASSOBAD!”哼!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E(今天刚在QQ迷你首页上学到滴)。如此同时,把报关资料(箱单,发票,报关单,报关委托书,核销单)寄给货代报关,然后货代传进仓单过来安排出货.船开后一天,货代就把正本提单寄过来(草稿提单要确认),你就把提单FAX给客户,要求其付余款.余款到账后,你就把清关资料(ORIGIANLB/L,PI,PL…)寄给客户,如果客户那边要FORMA或FORMF的话,我还要跑到商检局去做.记住这些资料那是相当重要啊,所以一定要走DHL或EMS!

  其实做了几单下来,我发现外贸操作其实蛮简单的,勤奋一点,认真一点,机灵一点负责一点就OK了.多我们来说,单子接到了,什么都好做了。

  我做的是业务员,但接单,跟单,质检都是我们的工作范围,意思就是这个单如果是你接的话,那么你就要负责到底.,除了采购.虽然做起来有点累,但我很喜欢这种操作模式,因为我能学到更多东西,现在接到的单不多也不少,也得到过老板的大加赞赏,但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有很多东西想更上一层楼,但却找不到合适的台阶.,

  首先比如说,商品知识,这个词在我们的行业里非常重要,你不懂外贸知识便无法做业务,你若不懂商品知识,也无法做业务,甚至,就我个人的看法,商品知识更为重要,它是基础,是根本,是起点,是基本功,是底气,你越懂你自己的商品,你就越有底气与客户、与工厂谈判,不了解商品知识,别人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然后客人就会不信任你,而工厂就会欺蒙你。我们做的产品是红酒套装,典型的促销品,国内很少人知道那是什么玩意儿,主要在欧美市场盛行。

  现在,虽然我天天跟它打交道,但我觉得我还是很欠缺完整的产品知识.了解一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2002年以来,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由于内部贸易本身的特征及由此所带来的统计上的困难,我们无法获得我国外商投资企内部贸易的确切数字,但下面几个简单的数字足以让我们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在我国的巨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约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2;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对作为投资的设备及相关物品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例一直在1/3左右,而且近些年来每年具体数字相当于当年引进实际外资额的1/2。各迹象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国际间流动,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子公司之间跨国界的贸易关系。

  内部贸易主要是在转移定价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以商品的内部调拨形式存在。在内部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仅在企业的内部流动。一个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由其子公司以及附属机构所组成的内部交易体系中将公开市场上的交易转化为公司内部交易,从而避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环境差异造成企业面临不完全竞争或有缺陷的公开市场而难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自然导向型投资、节约成本型投资、开拓市场型投资、防御型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型投资、全球战略型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正是基于以上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而形成的。同时,技术进步、国际分工的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导致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

  跨国公司空前壮大,其以雄厚的资金支持、强大的技术力量、多变的市场策略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中,技术贸易占大部分,由于在公开市场上存在风险以及高成本支出问题,跨国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往往采取内部交易的方式完成。研究表明,技术密集程度与内部贸易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越是高技术产业,其贸易内部化程度越高。在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部门,跨国公司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5.5%,其中电子行业为9%,化学品和药品行业为7.3%;而在技术密集度低的部门,出口内部化率平均为0.9%,其中食品部门仅为0.6%。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其跨国公司贸易内部化率成正比。例如在电子机械产品行业,发展中国家平均内部化率为75.2%,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高达97%,墨西哥为95.6%;在非电子机械产品行业,来自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平均内部化率为63.5%,而新加坡高达90.5%,墨西哥为87.8%,马来西亚为83.2%。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主要特点在于实行计划管理与转移价格。而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机制是围绕投资决策以及转移价格制定的。

  在考察转移型内部贸易方式时,我们发现,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观察就可以得出内部贸易决策的结论。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跨国公司各子公司对于同一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函数如下:

  其中:pc为生产成本;x为子公司代号;mc为原材料采购成本;fc为原材料及产品运费;lc为人t~z

  [z;me为制造费用;ac为投资分摊成本;cd为附加的零件及产品进出口关税成本。

  我们常用成本加权法来计算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并通过实际生产成本进行调整。从企业宏观角度来看,由于转移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母公司在全球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需要方面所制定的,而不受市场价格影响,因此商品的价格并非重要因素。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贸易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根据对有关国家跨国公司的抽样调查推算,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盟平均为29.6%;二是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e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使得国际贸易总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贸易大大减少了贸易壁垒从而降低了成本。

  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贸易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制成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日益突出。

  另外,内部贸易模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关系。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以后,由于转移价格的运用、进出口国地位的改变、东道国的国贸易政策制定等,使国际贸易利益关系变得模糊。

  首先,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我国经济利益。由于转移价格机制的运用使得商品价格脱离了市场供求关系,改变了正常市场秩序。据国家税务总局估计,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使我国每年税收减少约300亿元。其次,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垄断限制我国技术引进。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 75%的份额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90%的份额,为了防止技术泄漏和竞争者模仿带来的利润损失,跨国公司采取的技术内部转让模式使得我国在支付高额的专利费之后却限制对我国最新科技技术的出售,约制了我国技术的发展。再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建设阶段,跨国公司利用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到位以及话语权不平等等劣势因素,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型工业转移到我国,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后,跨国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我国的生产贸易,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主权。跨国公司凭借其垄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我国对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制成品工业的生产和出口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其中贸易利益的损失不言而喻。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内部贸易提升我国加工贸易水平,通过给予跨国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扩大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则要采取一定政策法规限制调整加工贸易原材料采购、技术转让、环境监控、出口返销的比例等,加强

  对跨国公司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转移价格的运用加以监控。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三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进行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其中相当大部分属于内部贸易,这就为转移价格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据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5%,令人深思的是,许多长期亏损的三资企业中,外商却在不断增加投资。可见,三资企业的“亏损”往往只是一种假象,亏损的是我国,赢利的是外国投资者。因此,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税制,出台相关法律,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价格予以监控。利用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建立国家的反转移定价数据库,为国家监管机构提供充分、全面的外资信息。与此同时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合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针对技术垄断,我国要合理有效地引进高新科技,在引进高新技术时要注意从产业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利润最大化原则,避免竞争者学习模仿其垄断技术,不会将最前沿技术直接转让给我国,我国则应想办法将产业中的技术转移转变为技术改造,同时也应加强科技产业自主开发,并与转让技术相结合,提升我国研发水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只有跨国经营企业,而发展我国本土跨国公司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各国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研究也在向更深步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生产分工协作的逐步深化,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联系日趋紧密。据统计,1970年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仅占世界贸易的20%,1980―90年代升至40%,而目前世界贸易总量超过70%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跨国公司,作为联结贸易、投资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其经济行为愈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制约了公司内贸易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汇率冲击对跨国企业公司内贸易的影响以及对东道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迄今为止,理论界并没有就汇率冲击对公司内贸易的影响进行过专门研究。与之相关联的研究,大致涵盖于“与产业内贸易有关的汇率理论”以及“与一般贸易有关的汇率理论”两部分。

  专门针对汇率波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效应的文献较为匮乏。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现有的汇率理论框架无法有效深入到产业内贸易甚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层次,从而制约了对其展开影响效应的逐一分析;另一方面,在现代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中,也普遍存在忽视或简化汇率波动因素的现象。在经典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中,诸如Dixit & Grossman (1982),[5]Helpman & Krugman (1985),[6]Antràs and Helpman (2004)[7]等,在其构建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框架理论假设中均没有考虑汇率波动问题。

  与一般贸易有关的汇率理论主要指汇率波动对进出口影响效应的研究。1970年代以前,研究的侧重点是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平衡的影响,期间的一个主要研究成果是以罗宾逊夫人等提出的贸易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说”(Elasticity Approach),即汇率贬值促使一国贸易收支得到改善的判定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 (M-L Condition)以及“比克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B-R-M Condition)。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浮动汇率制,研究重心开始转移到围绕汇率对进出口价格的不完全传递机制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Effect) 展开。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汇率与公司内贸易”问题的关联讨论,主要集中在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状况以及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上。史智宇(2003)、[8]潘向东等(2004)[9]和马征等(2006)[10]分别检验了规模经济、国内需求、经济一体化、FDI、制度等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们的实证检验基本上都认为我国的贸易模式仍然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此外,最近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思想来分析中国产业内贸易、FDI以及国际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如田文、刘厚俊(2006),[11]盛斌、马涛(2007),[12]马涛(2008) ,[13]张杰,刘志彪(2008)[14]等。很明显,上述国内研究也普遍存在忽略汇率因素对产业内贸易影响作用的分析。

  本文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现阶段特征,在垂直型FDI框架下,根据跨国企业的运作模式,构建了一个多国汇率冲击对跨国企业公司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模型,并试图就汇率因素对公 司内贸易的影响进行尝试性探讨。

  本文借鉴Dornbusch (1987)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从事跨国生产和销售的三国框架:母公司(国1)-子公司(国2)-国际市场(国3),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位于国2的子公司。

  假设1:某跨国企业具有两阶段生产特征。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零部件,经组装后子公司将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其中,母公司生产零部件和成品的成本分别为w11和w12,子公司生产同样的零部件和成品的成本分别为w21和w22(注:变量下角标前一个数字代表国别,后一个数字代表某生产工序对应的中间产品)。假定母公司所在国的汇率水平为e1,子公司所在国的汇率水平为e2,均采用直接标价法。

  假设2:不考虑运输成本、关税因素,零部件的进口与产成品的出口在数量上一一对应。

  假设4:在国际市场(国3)该行业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存在nMNC个外部竞争者(如上述跨国企业)以及NLF个当地企业。当地企业生产成本为wLF,产品具有同质性。国际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其中Q=∑nMNCj=1qjMNC+∑k=1qkLF。qjMNC,qkLF分别表示 第j个跨国企业和第k个当地企业的产量。

  对于国际市场上的一家当地企业(Local Firm简称LF)而言,则其企业利润(以国际市场货币计量)为:

  为推导方便,首先定义国际市场外部竞争度nMNCN=σ,母、子公 司在跨国企业生产中所占附加值比重分别为w11e1p=λ1,w22e2p=λ2。汇率相对波动幅度μ=Δe1/e1Δe2/ e2,跨国企业子、母公司相对生产成本ω=w11/e2w11/e1,所有上述参数值均在(0,1)之间。

  假定e1不变,受资国(国2)汇率波动e2对子公司贸易收支额M的传导弹性为:

  因为Epe2∈(-1,0)所以有EMe2>

  0,表明受资国货币升值(贬值),导致子公司贸易收支恶化(改善)。

  结论1:汇率的波动对公司内贸易收支表现为正传导特性。其单边汇率弹性大小取决于汇率的出口数量弹性EqMNCe2、汇率的出口价格弹性Epe2以及母公司在跨国生产中附加值比重λ1(作为权重)。

  跨国经营实践中,汇率冲击往往具有多国性,这种复杂情况导致公司内贸易收支做出反应的程度和方向可能具有多样性。当综合考虑母、子公司所在国汇率变动的复杂情况时,公司内贸易收支对汇率冲击的综合弹性为:

  公式(8)表明:当投资国和受资国汇率均出现波动时,跨国企业公司内贸易收支的综合汇率弹性EMe1e2相当于“加权”的单边汇率弹性EMe2。汇率相对波动幅度μ与跨国企业子、母公司相对生产成本ω这两个指标的相对变动,决定了综合汇率弹性的传导程度和方向。

  其中,综合汇率弹性的符号判定取决于条件μ+ω>

  0是否满足。如果汇率走势一致(同升或同贬),则μ+ω>

  0,综合汇率弹性的符号取决于单边汇率弹性的符号,为正(+),表明汇率的升值(贬值)总体上造成公司内贸易收支恶化(改善);如果汇率走势相反(一升一贬),则综合弹性符号方向要视汇率相对变动幅度是否超过子、母公司相对生产成本ω。

  与单边汇率弹性比较,综合汇率波动对公司内贸易收支的传导效果(叠加/抵消)判定取决于条件1+μω>

  1是否满足。如果汇率走势相同(同 升或同贬),则两种汇率信号对公司内贸易收支的效应表现为相互叠加,使之以较大幅度变动;如果汇率走势相反(一升一贬),若汇率相对变动幅度μ超过子、母公司相对生产成本ω的两倍,则在两种汇率的抵消效应后仍然导致公司内贸易收支以较大幅度变动。反之,若没超过,则两种汇率产生的抵消效应导致公司内贸易收支的波动幅度弱化。

  结论2:当投资国和受资国汇率均出现波动时,公司内贸易的综合弹性EMe1e2等于“加权”的单边汇率弹性EMe2。总体上看,汇率相对波动幅度μ与跨国企业子、母公司相对生产成本ω这两个指标的相对位置,决定了综合弹性的传导效果(叠加/抵消)和方向。

  公式(9)是公司内贸易的单边汇率弹性EMe2大于1的前提条件。其中σ1-σ反映了国际市场外内企业相对竞争度,λ21-λ1-λ2是子公司生产成本占跨国企业利润的比重。在垂直型FDI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参与跨国生产的成本组装工序,其生产成本占跨国企业总体的比重λ21-λ1-λ2通常比较小,不等式(9)很难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内贸易的单边汇率传导弹性EMe2小于1。相反,如果市场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都是国内企业,则外内相对竞争度σ1-σ很低, 不等式(9)就可以满足。此时,公司内贸易的单边汇率传导弹性EMe2大于(或等于)1。(注:若国际市场为双头垄断结构,受资国汇率波动对该国公司内贸易的传导效应不显著)。

  结论3:如果国际市场外内企业相对竞争度σ1-σ与子公司生产成本占 跨国企业利润的比重λ21-λ1-λ2满足不等式(9),若汇率相对波动 幅度满足μ>

  μ1,则受资国货币贬值(或升值)导致该国的公司内贸易收支显著地改善(或恶化)。反之,则当μ>

  0时,上述判定结论才有可能成立。这说明市场结构因素在决定汇率对公司内贸易传导效果中起重要作用。

  第一,受资国汇率的波动对公司内贸易收支表现为正传导特性。其单边汇率弹性大小取决于汇率的出口数量弹性、汇率的出口价格弹性以及母公司在跨国生产中附加值比重。

  第二,当投资国和受资国汇率均出现波动时,公司内贸易的综合弹性等于“加权”的单边汇率弹性,汇率相对波动幅度与跨国企业子、母公司相对生产成本这两个指标的相对位置,决定了综合弹性的传导机制(叠加/抵消)和方向。

  第三,如果国际市场外内企业相对竞争度与子公司生产成本占跨国企业利润的比重满足临界条件,当汇率相对波动幅度处于某一区间时,则公司内贸易的综合汇率弹性大于1,受资国货币贬值(升值)导致该国的公司内贸易收支显著地改善(恶化)。市场结构因素在决定汇率对公司内贸易传导效果中起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生产分工体系逐步深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冲击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日益凸显。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依据传统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L Condition)来判定一国汇率调整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可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我们审视和评判汇率波动对我国公司内贸易的冲击力度是否显著时,特别是当遇到多国汇率冲击时,要综合考虑国际市场结构的特点、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有关各国汇率冲击的相对力度(包括走势)等因素。以往较为简单的马歇尔-勒纳判定手段可能会对一国政府做出评估、决策造成偏失。鉴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结构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主要为公司内贸易)比重较大,本文所提出的判定标准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且,这个判定条件中所涉及的各参数都便于进一步检验和估算,这对于评判和预测多国汇率冲击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和趋势带来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

  [8]史智宇.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J].世界经济文汇,2003(4).

  [9]潘向东,廖进中,赖明勇.制度因素与双边贸易:一项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4(5).

  [10]马 征,李 芬.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我国贸易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11]田 文,刘厚俊.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6(5).

  [12]盛 斌,马 涛.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方式:文献综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7(1).

  [13]马 涛.中间产品贸易、垂直专业化生产与FDI的关系:基于我国数据的协整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6).

  [14]张 杰,刘志彪.契约实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10).

×
中欧体育 全国服务热线 : 0898-08980898